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动态 > 华中科技大学30多位教授一年走进40所中学接力讲科普 寻找热爱物理的种子
校园动态

华中科技大学30多位教授一年走进40所中学接力讲科普

寻找热爱物理的种子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8-06-14

       当一流大学的知名教授走进偏远山区的中学课堂,和中学生们探讨引力波、“薛定谔的猫”这些奇妙话题,那会是怎样一番情景?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大一学生程元滨至今清晰地记得两年前的高中校园里那场“量子力学”科普讲座。被点燃兴趣和梦想的他将该校物理专业锁定为自己的报考方向,最终如愿迈进了科学的大门。

  在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30多位教授、博导组成的科普志愿服务团走进全国各地中学接力讲科普,而因为其中一位教授的一场科普讲座而走进喻家山的校园,程元滨也并非个案。

  该院党委书记张凯向记者介绍了一组数据,科普团成立近3年来,学院收到的自主招生报考物理专业人数成翻倍式增长,“2016年181人报名,2017年390人报名,今年报名人数达到了672人。高考填报物理专业的第一志愿率也比3年前翻了几倍”。

  当社会上一度产生物理学科报考“遇冷”、一些地方新高考“弃物理”时,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让物理这门众人眼中的“最难学科”成为“最有趣学科”,受到学子们的追捧。

  “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学前沿和国民经济息息相关。”在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院长陈相松教授看来,产生物理太难的社会认知跟当今社会的物理科普不够到位有关。

  “如果我们这些做物理研究的人,自己都讲不出来物理的重要性,那学生和家长们更没法明白了。”他认为,将看似高深的物理学知识用最深入浅出的方式讲出来,激发中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在全社会范围内撒下物理科学的种子,尤为迫切和重要。

  翻开物理学院科普讲座的日志,《黑洞—宇宙神秘的漩涡》《神奇的飞秒激光》《在纳米世界里追光-纳米光子学初探》《时间、空间和引力波》……一个个神奇的科学谜题在中学课堂绽放。

  “为什么牛顿在推导出第一运动定律后,还要补充第二运动定律,难道不是多此一举?万有引力真的存在吗,还是只是我们的错觉?光速是否真的永恒不变?”2017年3月,国家“天琴计划”团队核心负责人、物理学院叶贤基教授在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讲述的关于时间、空间和引力波的最新研究,孩子们都说非常解渴。

  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80后王顺教授,去年中秋尝试了一把“混搭”的科普方式,举办了一场音乐会中穿插物理课的小型科普演出,每演奏一种乐器,就用物理知识解读乐器的发声原理,引来了中学生的满堂喝彩。

  王顺介绍,他们在做科普讲座时,都会尽可能地多带仪器,多做演示,把知识融入平常生活中讲解,让中学生动手参与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祖国北方的河北正定中学到南端的海口市第一中学,从西部的甘肃省张掖中学到东部的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仅2017年一年,由物理学院30多位中青年教授、博导组成的科普志愿服务团,相继赶赴大江南北的中学课堂,举办了40多场物理科普课,吸引了过万人参加。

  科普报告团里,可谓藏龙卧虎: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陆培祥教授;引力中心主任、国家杰青涂良成教授;曾留学麻省理工、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的28岁年轻教授、博导王星泽,80后“青年千人”王兵、王顺教授……一大批年轻的教授会集到物理学院教授科普报告团,用“走出去”的方式将科学的种子撒向全国。

  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刘会平对这一系列科普工作带来的变化感觉非常明显。10年前,物理学院要招满学生基本靠调剂,而现在该专业录取基本都是第一志愿,分数线也逐年走高。“从其他专业申请转入物理学院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有学生连续3次申请转入都没有成功”。

  在陈相松看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学生们会更多考虑自身兴趣,像一些“仰望星空”的学科。

  “大学物理教授能够到我们这种基础教育的学校来,让那些对物理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同学看到了努力的方向。”洪湖一中校长顾本志在听完科普讲座后感慨。

  中学生的科普讲座,也为大学教授的课堂提供了一面教学改革和反思的镜子。

  去年12月,物理学院超快光学实验室主任兰鹏飞教授,曾赴一些地方讲解《神奇的激光》科普报告。“看见他们学物理的情景,就想到了多年前自己的高中时代,应试教育下一成不变的是,师生们过于注重试卷的标准答案,缺乏科研求证的素养”。

  作为留学国外又学成归国的一代,80后教授兰鹏飞如今在大学的课堂上特别注重对学生做科研方法的引领,“高中物理的学习,只做形象描述,不严谨不科学,规范的科研素养要向国外看齐”。

  对此,曾留学美国得州农工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刘鑫教授也有同感。

  他在科普中发现,市面上流行的科普读物存在一定的误导性,“它们夸大了兴趣的作用。对物理科学的研究,是一条漫长的征程,仅凭兴趣是不够的,还要具备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刘鑫说,现在他给大学生讲授“数学物理方法基础”“量子力学”等课程时,都会采用图像讲解等多维教学,“要规范学生做科研的方法,让他们理解每一个科研结果都必须自己一步步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科学研究没有标准答案”。

 


校园风光 更多>>

微信扫码交流

https://p.qiao.baidu.com/cps/chat?siteId=8936467&userId=20521907&siteToken=1ce4d6b8043632ebf07978e7f505b41a